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

    校企合作工作简报(2020)第2期(总第23期)

    日期:2020-06-08 点击数:

     

     

    山东商务职业学院

    校企合作工作简报

    2020〕第2

    (总第23期)

       产教融合办公室编                              20205

       

     

     

    本期要目

      我校成立首个全国集团化办学研究所

      工作简讯

      他山之石

    产业学院专题报道

      校企合作优秀案例连载十三

    破冰与探索  实践与创新

    ——建筑工程系与山东泰鸿合作案例

     

     

    我校成立首个全国集团化办学研究所

       521日,“全国粮食行业职教集团联盟集团化办学研究所”(以下简称“研究所”)在我校成立,是我校首个全国性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研究所。

      2018年,在全国粮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我校牵头组建的山东省粮食职教集团联合全国粮食行业职教集团共同组建“全国粮食行业职业教育集团联盟”,为进一步开展职教集团研究工作,成立“全国粮食行业职教集团联盟集团化办学研究所”。

      研究所隶属于全国粮食行业职教集团联盟集团,机构常设单位位于山东商务职业学院,由各职教集团推荐研究人员组成。我校党委书记耿建敏任荣誉所长、产教融合办公室主任范彩荣任所长,全国职教专家担任特邀指导。

      研究所确定了研究目标和研究任务,将定期发布研究成果、案例、政策等汇编,主要围绕集团化办学、产教融合、行业参与、行业人才需求与培养等职业教育的热点问题开展理论研究,现已整理完成《高等职业教育政策汇编(2014-2019)》。

     

    工作简讯

    一、512日,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教研室张金荣、刘楠楠、魏明月三位老师走访了山东云耕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洽谈校企合作协议相关事宜。

    二、520日,为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助力学生精准就业,会计系走访烟台蓝白餐饮有限公司,了解学生工作情况并与企业进行交流座谈,达成了进一步合作意向。

    三、520费舍尔控股集团总裁戴苗女士一行三人来访我校经济管理系。校企双方就现代学徒制工作推进、跨境电商人才培养、跨境新零售工作室运行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四、521日,动漫制作技术专业教研室李健老师赴1861文化创意产业园看望实习学生,并走访了烟台红营舫文化交流有限公司,与公司相关负责人探讨未来校企合作事宜。

     

    他山之石——产业学院专题报道

     

    东莞理工学院

    东莞理工学院通过9个特色产业学院的建设,积极培养一批区域创新发展急需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服务一批转型发展的地方行业企业,在智能制造的某些技术领域发挥引领作用,有力支撑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一、华为网络学院

    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华为网络学院”,建立实验室、引入华为培训和课程体系,突出ICT融合技术特色。有2个专业教学实验室(华为通信与网络技术实验室和云存储与网络开发实训室)和1ICT融合创新教学展示中心。实验室采用全开放式管理,采用专题研究、验证性实验、案例库实训等学习方式。

    二、中兴通讯学院

    与中兴通讯合作“中兴通讯学院”,专业技术课程主要由企业方主导的混编师资团队负责,课程内容及学时数由企业方依据企业用人需求和技术发展来拟定。企业方根据用人企业的要求提出岗位的职业素质规范、技术标准规范,由混编师资团队实施;毕业设计由校企共同配合,企业方负责开题,校方负责设计的跟踪和验收,建立以“S.M.A.R.T职业生涯模拟为基础的人才培养体系。

    三、西门子自动化学院

    与西门子合作“西门子自动化学院”,面向东莞产业的生产线自动化改造和自动化装备的升级,建设了先进自动化技术实验室,包括PLC、高级过程控制、逻辑控制、运动控制等实验室。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教材、共建实习基地、实验和课件,总结提炼各种典型的自动化应用案例、系统设计解决方案、常见故障诊断及维护技巧等,构建工程案例库。

    四、微软IT学院

    与微软合作“微软IT学院”,微软IT学院是全校性开放实验室,现有面积608平方米,包括移动开发实训平台、微软云计算开发实训平台以及微软创新技术创业空间。微软投入部分硬件设备、装修及价值867万元的软件,主要包括微软实训平台及微软创新技术体验、教学和创业拓展等方面。

    五、粤台产业科技学院

    粤台产业科技学院是广东省教育厅批准的粤台高等教育合作办学项目,粤台产业科技学院引进全职台湾教师(博士、副教授以上职称)14名,充分利用学院面向产业科技的专业设置优势,培养适应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力、团队力、专业力、跨界力、服务力的跨专业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六、机器人学院

    与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香港科技大学合作“机器人学院”。学生来自机械、自动化、电子、软件等专业,实现跨专业融合教育。学院以项目为引导、以能力为导向的探究型教学,开展与国际接轨的思维碰撞计划,选派学生去国外参观比赛交流, 推进“2+2”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

    七、先进制造学院(长安)

    与长安镇政府合作“先进制造学院(长安)”(简称长安学院),面向东莞市尤其长安镇模具、3C产品等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和高等工程教育改革需求,开创了政校企合作新模式,学院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试验区、先进制造业的高端技能培训基地、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国际先进技术推广和产业服务平台。

    八、智汇谷现代网商学院

    与深圳智汇谷集团合作“智汇谷现代网商学院”,以产学研基地开发、建设、运营为主体,以系统集成、科技产业孵化及资本投资为辅的综合性集团公司,是北京大学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集成商。主要培育、孵化、发展IT互联网产业创新项目,虚拟公司集群注册提供综合服务管理等。

    九、360网络空间安全产业学院

    360合作“360网络空间安全产业学院”,由360提供讲师、课程、实训建设、定向人才培养等内容。共建360网络空间安全创新研究,下设9大实验室、1个人才培养基地、1个网络空间安全创新基地、1个网络空间安全培训中心。

    威海职业学院

    威海职业学院提出了每个系建立1个二级学院的硬要求,以专业群为单元,主动与12个威海重点企业进行对接,共组建了9个二级学院,举办校企合作专班,采取“1.510.5”的模式,引入企业共同进行进行理论和实训课程设置,大量选聘企业师傅担任兼职教师,校企协同开展教学实习,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就能够直接实岗工作。
       
    一、新北洋学院

    与新北洋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新北洋学院,培养现代学徒制人才、共建委托培训基地和研发平台,新北洋公司向学院捐赠3SCARA机器人、1套六轴机器人设备,用于实训教学。

    二、万斯达学院

    成立万斯达学院、装配式建筑研究院、山东省装配式建筑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形成人才培养培训、学生实习实训、技术研发推广、产品检测于一体的完整的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在全国高职院校可谓首创。

    三、威海职业学院顺通学院

    与荣成顺通汽车驾驶员培训有限公司合作威海职业学院顺通学院,根据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政策导向、满足学生驾驶需求以及汽车维修专业发展要求,实施混合所有制校企联合办学。

    四、威海建设集团建筑学院

    与威海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威海建设集团建筑学院,制订以建筑五大员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计划,重点突出技能培养,探索土建类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共建校内外实训培训基地、共建科技研发中心。

    五、威海检验检测认证学院

    与中国检验检疫学会、山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威海市人民政府合作威海检验检测认证学院,学院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平台,开展食品检验、药品检验、食品研发、食品与药品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及技能鉴定。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面向区域“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将“校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作为一流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主线,先后与白天鹅宾馆、瀚蓝环境股份有限公司等公司共建产业学院,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通过开展现代学徒制、订单班等方式,目前产业学院校企共育产业人才1840余人。

    一、白天鹅学院

    与白天鹅宾馆合作“白天鹅学院”,以现代学徒制为框架,以酒店管理为首的众多文科专业一起量身为白天鹅宾馆培养人才,校企双方共建共有师资。通过校企两个平台联手,行业与教育资源对接,把有志投身酒店行业的年轻学子培养工程做精做专,实实在在地培养时代需要的行业工匠,为行业和社会做出贡献。

    二、瀚蓝环境学院

    与瀚蓝环境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瀚蓝环境学院”,在产学研基地建设、环保人才职业培训、行业人才标准制定、学生创新创业等方面合作。利用毗邻地域优势和旅游资源,确定共建工业旅游景点,将瀚蓝环境南海固废处理环保产业园内的环保公园、环保展厅和运营工厂等将与轻工学院规划的工业展览馆、校区景观长廊等景点结合起来。

    三、“清研车联”产业学院

    与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合作“清研车联”产业学院。围绕共同开发建设汽车教学资源库特色课程、开设汽车智能技术新专业、共建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教学实训中心、建设汽车学堂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私有云、推进汽车学堂人才超市等方面开展工作。

    四、华为ICT学院

    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合作 “广轻-华为网络技术学院”。依托华为ICT学院,举办专业研讨会、华为云计算骨干教师省级师资培训班、共建华为数通实训室与ICT学院、合作开发云计算课程资源、共建ICT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学校网络与通信技术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方案融入华为先进的技术和培养理念,把华为的路由与交换、WLANLTE网络规划优化、光传输等认证课程纳入通信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学生学习相关的课程后积极参加华为的职业认证考试。

    五、商贸产业学院

    成立商贸产业学院,定位于科技引领、产教深度融合,培养现代商贸业“创新型、复合型”技能技术人才,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服务区域合作。采用“1+X”共建共赢的产教融合平台建设新模式,通过招标程序、公开透明地引入合作企业进入产教融合平台,企业入驻项目实行项目负责人制的管理办法。

    六、厚德酿酒学院

    与贵州厚德酒业有限公司合作“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厚德酿酒学院”,整合校内外资源,引进一批酿酒大师,对相关专业建设提供了原动力。此次合作将以酱香型白酒技能大师为项目带头人,传绝技、带高徒,培养一批广轻名师工匠持续传承酿酒人的匠心。

    长春建筑学院

    文化创意产业学院由长春建筑学院与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合作共同投资建设。学院依托国家的政策支持与园区丰富的企业资源、优质的产业发展资源,形成“政、产、学、研、资、介”六位一体的创新发展模式。吸纳众多海内外知名学者和教育专家,依托国家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立了以创意设计、数字动漫、影视传媒、广告印刷、工艺美术为核心的24个实验(实训)中心,倡导“职场实态”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以产业园区、驻校企业、工作室、工位课堂、创意工坊等多元的职场实态育人模式。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与广州市点都德饮食有限公司创建以广东广式点心为基础的产业学院。企业技术团队担任专业学科技术顾问,提供行业标准,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技能+职位+发展空间”,学院建有一体化实训基地,涵盖裱花间、案板培训室、烘焙培训室、煎炸扒培训室等专业实训课室。

     

    校企合作优秀案例连载十三

    破冰与探索  实践与创新

                                                       ——建筑工程系与山东泰鸿合作案例

     

    2019年,在学校及系部产教融合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积极推行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吸取往年的工作经验,加强与山东泰鸿置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泰鸿置业)合作,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拓宽校企合作渠道,开展专业共建,共同培育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一、开展职业规划讲座,丰富学生第二课堂
       校企推行双导师育人,在企业学徒制的基础上,加强与企业合作,建立双导师制。泰鸿置业企业导师针对本专业学生特点并结合建设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量身打造就业指导系列讲座,并于20196月成功开展第一期“职场新鲜人”主题讲座,助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学生技能、德育双发展。

          二、共同搭建赛教融通平台

    合作推行“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人才培养模式。20196月,为锻炼学生的综合识图与绘图能力,泰鸿置业出资近万元赞助校级技能比赛“建筑工程识图”赛项。赛前,企业导师主要从核心岗位职责与能力方面对参赛选手进行专业指导,赛后,针对学生出现的常见问题结合岗位实际集中进行点评,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参与意识与协作精神,助力我校“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大力开展“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校企共同加强师资队伍培养,2019年安排2名专业骨干教师及泰鸿置业2名中级以上职称的技术技能专家互换轮岗,企业导师通过承担《BIM项目管理》对学生进行师带徒培养,校内教师赴企业进行BIM技术的相关实践。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对师傅指导能力和效果的评价考核体系,分别纳入学院及企业年终考核。

    四、建设校外实践基地,缩短学生就业适应期

    围绕核心岗位能力培养需求,深入开发企业资源,结合课程授课进度,利用周末时间,专业教师与企业导师带领学生赴泰鸿置业在建工程——烟台毅德国际商贸城项目进行现场教学,完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系统性开展实践教学,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认知,并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

    五、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为充分发挥企业导师的专家作用,积极吸收企业一线的先进经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20195月,邀请泰鸿职业经营部总监、高级工程师、注册一级建造师杨思思女士全程参与2019级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紧密结合企业一线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将课程体系重新整合,根据专家建议融入BIM技术的相关知识,为培养真正可以服务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打好知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