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新旧动能转换”?
截止目前,政府及经济学界尚未对“新旧动能转换”这一概念给出明确定义。“新旧动能转换”的实质是主动借助各类调控方式引导、创造、组织和激活社会内在发展动力的过程,或者说,是推动社会内在发展动力系统“新旧交替”的过程。这个过程,既要在产业管理方面实现,也要在社会治理之中实现,是适应现在和未来需要的,也为解决现在和未来的经济发展动力问题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二、为什么要学习“新旧动能转换”基础知识?
学习和理解“新旧动能转换”基础知识是有必要的,它将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准确领会和理解中央的政治经济路线,把握省、市的行动步调,有助于规划好自身发展方向、拿捏好工作尺度积累好竞争砝码。
三、首次使用“动能”描述经济现象是什么时间?
2015年3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并演讲,在描述新常态经济增长时首次使用“动能”一词。他说:“我们看中国经济,不能只看增长率,中国经济体量不断增大,现在增长7%左右的经济增量已相当可观,聚集的动能是过去两位数的增长都达不到的。”
四、首次提出“新动能”这一概念是什么时间?
“新动能”是对应“新常态”提出的。2015年7月16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调研时首次使用“新动能”一词。他强调,“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寻求新突破,在振兴老工业基地中积聚新动能,在提高社会治理能力中取得新进展,不断朝着振兴发展的目标迈进。”
五、培育发展“新动能”目的是什么?
2015年10月31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时提出“培育发展新动能”的论述。他讲到,“我们提出‘双中高’,是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双中高’是两位一体、互促共进的。只有保持中高速增长,才能为转方式、调结构留下空间,为迈向中高端水平创造好的条件;只有迈向中高端水平,才能既扩大需求、又创造供给,培育发展新动能,实现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
六、依靠什么培育“新动能”?
进入“新常态”,旧动能衰减,发展和创新动力不足。2016年3月16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后记者会上深入论述了“新动能”与“结构性改革”的关系。他指出:“‘新动能’将通过结构性改革等新举措及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来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国科技大学时讲话谈到“新动能”与“创新”的关系。他与先进技术研究院同科技人员交谈时强调“创新居于五大新发展理念之首。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必须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可以说结构性改革和创新,是培育新动能的两大“依靠”。
七、“新动能”与“旧动能”并提的意义是什么?
2016年10月12日至13日,李克强总理考察广东东莞时要求“让新动能逐步挑起大梁,旧动能不断焕发生机”,首次将“新旧动能”并提。李克强总理要求:“这一走势很好说明新旧动能正在加速转换。希望保持发展势头,让新动能逐步挑起大梁,旧动能不断焕发生机。” (当地负责人汇报产业分化明显,传统服装加工下降15%,但电子信息等产业增速超过20%)
八、中央何时将“新动能”作为具体工作任务进行部署?
2016年12月14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大力振兴实体经济、培育壮大新动能”作为2017年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来部署。
九、中央颁布的首个关于“新旧动能转换”的文件是什么?
2017年1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创新管理优化服务、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意见》(国办发〔2017〕4号)。
十、国家领导人首次给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的指示是什么?
2017年3月6日,李克强总理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并发言,对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提出要求,他指出,“山东发展得益于动能转换,望山东在国家发展中继续挑大梁,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继续打头阵。”
十一、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近期工作方案》是在什么背景下诞生的?
2017年4月19日至21日,李克强总理在山东考察提出“更大力度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在转型升级中巩固经济社会发展向好势头。”拉开山东省全面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序幕。
2017年4月24日下午,山东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传达学习李克强总理在山东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和沿途重要指示精神,研究贯彻落实意见。刘家义书记在会上指出:“落实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山东工作的希望和要求,关键要抓住新旧动能转换这个‘牛鼻子’,在转方式调结构上下功夫。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不仅关系到当前,也关系到长远,不仅关系到山东,也关系全国发展大局。要充分认识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重大意义,结合山东实际,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担当来谋划和推进。要围绕新旧动能转换,组织开展深度调查研究,为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精准把脉,提出有特色、可操作的思路举措。”
2017年4月28日上午,全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启动工作电视会议召开,传达省委书记刘家义,省委副书记、省长龚正关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讲话精神,通报《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近期工作方案》。
十二、“四新促四化”是咋回事?
龚正省长对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近期工作方案》提出要求:要以重大项目作为支撑,加快形成新旧动能转换的“项目库”,通过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现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找准民生改善与新旧动能转换的契合点,集聚资源打攻坚战,积小胜为大胜。
十三、首次将“新旧动能转换”写进党的工作报告是什么时间?
2017年6月13日,山东省第十一届党代会开幕式上,省委书记刘家义同志30页的报告中,其中对“新旧动能转换”的论述长达7页之多。
十四、“动能”究竟是什么意思?分为哪几类?
第一,物理动能:动能首先是一个物理学的概念,最早是G.W.莱布尼兹提出。他称之为“法力”,定义为mv2;第二,生物动能:弗洛伊德认为“力比多”是人类一切创造力的来源;第三,人性动能:亚当斯密认为“趋利性”是人推动创造国民财富、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第四,政治动能:马克思认为“矛盾运动”是推动一切社会向另一个社会变革的要素;第五,经济动能:今天提出的“新旧动能转换”,本质是经济动能的转换。经济动能的转换,就是主动借助各类调控方式引导、创造、组织和激活社会内在发展动力的过程,或者说,是推动社会内在发展动力系统“新旧交替”的过程。这个过程,既要在产业管理方面实现,也要在社会治理之中实现,是适应现在和未来需要的,也为解决现在和未来的经济发展动力问题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十五、为什么要让“新动能”取代“旧动能”?
举个形象的例子:科技发明推动着蒸汽机到内燃机、内燃机到电力机的转换,是为什么呢?说白了,新动能取代旧动能,就是解决前一种动力形态的有限性(或者说"短板")。经济领域亦是如此。
十六、哪些工作领域会涉及“新旧动能转换”?
其实,任何工作领域都存在“新旧动能转换”。但它作为一项改革运动而言,主要集中在“党务工作中的新旧动能转换”、“政务工作中的新旧动能转换”、“经济工作(企业经营)中的新旧动能转换”几个领域。
十七、对于党政机关工作而言“新旧动能转换”任务是什么?
笔者认为大致有十六个字,即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持续改革,职能转型。
十八、对于企业工作而言“新旧动能转换”任务是什么?
笔者认为大致有二十个字,即适应新变化,满足新市场,转变新模式,激发新活力。
十九、实现“新旧动能转换”需要多长周期?
实际上,新旧动能相互交替、逐步交换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们之间的时间界限也不是十分清晰。一般来讲,至少需要三、五年,甚至数十年(可参考下面的一个知识点)。
二十、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几次“动能”转换?
笔者整理,大致有三次:
第一个阶段(1978-1997)动能特征:改革开放(对外开放,鼓励下海,释放人口红利)标志事件:包产到户;第二个阶段(1998-2012)动能特征: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释放土地红利)标志事件:住宅商品化;第三个阶段(2013至今)动能特征:战略创新(一带一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共享经济、中国制造2025)标志事件:网约车普及(互联网重置资源分配方式)。
二十一、反腐倡廉行动也是发展的“动能”吗?
北京大学教授王建国认为“贪腐是中国经济模式的动力”,有一定道理。但反过来理解,反腐和廉洁更是动力,从“腐败动力”到“廉洁动力”,便是一种新旧动能转换。
二十二、“新旧动能转换”对传统制造业有何影响?
过去的十几年里,房地产和金融业的高回报拉低了传统制造业的投资积极性、创新动力,传统制造业失去了发展的动能(积极性)。如今传统制造业面临的并不是“生存状况堪忧”的问题,而是存亡的问题。可以说,“新旧动能转换”对传统制造业是一次“大洗牌运动”和“自我救赎行动”。
二十三、“新旧动能转换”为制造业带来怎样的新机会?
每次动能大切换,都引发产业大洗牌,它创造的新机会至少有四个方面:(1)释放政策红利;(2)快速优胜劣汰;(3)重大战略项目规划落地;(4)势力的对抗激发新一轮改革。
二十四、怎样推进企业机构的“新旧动能转换”?
企业机构主要依靠“四新促四化”,即:利用新技术(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鼓励(奖励)研发新产品,合作创建商业新模式,快速培育新业态等。
二十五、怎样推进党政机构的“新旧动能转换”?
包括四个方面,主要是:破除僵化的思维惯性、改善固有的行政体制、加速落后的工作效能、突破保守的文化氛围。
二十六、工作中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有哪些方法?
第一,以“运动”破除习惯;第二,以“倒逼”改善效率;第三,以“协作”实现互补;第四,用“创新”攻坚难题。其中,倒逼是一种优选的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指出:“以脱胎换骨的勇气,从被‘倒逼’转向主动选择逼出了‘腾笼换鸟’、提升内涵的新思路,逼出了‘借地升天’、集约利用的新办法,逼出了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的新转折,从而用‘倒逼’之‘苦’换来发展之‘甜’,争取实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飞跃。”
二十七、一个“有动能”的组织必备哪些条件?
笔者认为应该要有能干的带头人(Leader)、良好的机制和平台(Incentive System)、制度体系保障(Rules)、好的文化氛围(Culture)以及权力的保障(Power)等五大条件。
二十八、“新动能”会持续多久?
没有永恒不变的社会,也没有永恒不变的动能,任何社会都会为适应新变化而进行制度、文化以及组织变革,变革,是一个持续的主题。今天讲的“旧动能”,曾是过去的“新动能”,今天的“新动能”也必将演进成为明天的“旧动能”,动能始终处于变化之中,而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与时俱进、持续变革。
作者:魏涛
文章来源:“商业新旧动能转换研究”公众号